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指出: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所有糖尿病患者均需进行自我血糖监测(SMBG)。不过,很多糖友格外注意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却往往将血糖监测抛在脑后。如今不少糖友家中都备有血糖仪,但能够按照医生要求定期监测血糖的却少之又少。
和饮食误区、运动误区一样,糖友在监测血糖方面也有着许多误区,今天这篇文章就来为大家盘点和纠正血糖监测的误区。
误区一:只要感觉好,医生不必找
很多糖友喜欢跟着感觉走,不舒服的时候,就测一下血糖。而如果身体没有明显不适,就可能一连几个月也想不起测血糖这回事。
凭感觉来判断病情,可谓大错特错。糖尿病被称为“隐形的杀手”,就是因为它起病隐匿、症状难以察觉。患者看似感觉良好,但血管病变可能已经悄悄出现、并逐渐向严重的方向进展,待到出现明显症状,并发症可能已经到了中晚期、再也无法逆转。
糖友一定要明确,血糖高低与自我感觉并不完全一致,不能跟着“感觉”走,只有坚持规律的自我血糖监测,才能真正掌握病情,防治慢性并发症。
误区二:病情很稳定,没必要测血糖
在治疗过程中,一些糖友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将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达标,他们认为既然病情已经稳定,就没必要再测血糖。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宋老师再次强调:在任何情况下,糖友都不可以完全不测血糖。
无论病情控制得好不好,血糖监测都应当经常化,具体频率要视糖友实际情况而定。病情危重者,需要增加监测次数,病情稳定者,可适当减少监测次数,根据内分泌科医师建议,血糖比较稳定的患者,可以每周测定一次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每隔2-3周安排一天测定全天血糖谱。
1、只测空腹血糖,不测餐后血糖
在医疗体检中,空腹血糖是常规体检项目。不过,专家指出,体检只查空腹血糖,不查餐后血糖,将有一半的糖尿病和70%的糖尿病前期被漏诊。
而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如果也只重视空腹血糖,忽视餐后血糖的检测,将有可能导致慢性并发症提前出现。如果不测餐后血糖,就无法判断饮食和药物治疗是否合理,也无法评估整体血糖控制是否达标。
餐后高血糖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很多糖友空腹血糖正常,但往往餐后存在明显的高血糖和血糖波动。因此,糖友一定要重视餐后血糖的监测。
2、只需要偶尔去医院测血糖就可以了
有的糖友发现在家里测的血糖和到医院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就认为血糖仪不准,测了也没用,这是错误的想法。
家用血糖仪检测的是指尖血糖,而医院实验室是从静脉血管中抽血检测的静脉血糖。根据2015版《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采用血浆校准的血糖仪:
检测空腹时:指尖血糖与静脉血糖数值较接近
餐后或糖负荷后2小时:指尖血糖会略高于静脉血糖(约高出1-3mmol/L左右)。
世界卫生组织多项研究表明,血糖仪误差在±20%以内,均不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方案。此外,定期到医院校准血糖仪、正确保存试纸、保持血糖仪电量充足,都有利于提高血糖仪准确性、减少测量误差。
3、测血糖,可以不用测糖化血红蛋白了
一些糖友不明白,为什么经常测血糖,血糖也都达标,医生还是要求定期到医院查糖化血红蛋白?
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这两者都要测。血糖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我们检测的只是一瞬间的血糖值,它无法反映血糖是否一直处于平稳状态,而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准确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价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指标。糖化血红蛋白达标,有利于降低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它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糖尿病诊断与监测的“金标准”。
4、血糖试纸贵,偶尔测一次就行了
曾经有糖友抱怨:我也想每天多测几次血糖,但是我舍不得花钱买试纸!据国际糖尿病联盟估算,2019年中国糖尿病导致的直接医疗支出大约为1090亿美元,折合约7430亿人民币。在糖尿病的医疗成本中,并发症治疗费用占80%以上。纪立农教授曾说过:“自我血糖监测有助于提高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优化治疗方案,能够大大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节省并发症的治疗费用,有效控制医疗成本。” “小费用、大意义,花在前,省在后”,可能糖友一辈子测血糖的试纸钱,还不如一次慢性并发症住院的费用高!
糖尿病目前仍被医学界认为是一种终身性疾病,血糖监测是糖友需要终身坚持的管理手段,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糖友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血糖监测的重要性,而不要再纠结于“需不需要测”“舍不舍得测”等这些问题中。监测血糖的花销,真的不能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