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09-311
作者:赵能江 代春美 孙文杰 李博 刘建平 宋光耀 杨叔禹
单位: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锦州医科大学药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 河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本文内容节选转自公众号《中华糖尿病杂志》,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摘要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明确了中医药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将第十九章的题目由原来的“糖尿病与中医药”修改为“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按照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期及并发症期分期论述,重点呈现前期、并发症期的研究成果,增加了针灸等非药物治疗方法。为方便非中医专业医师,对中医辨证分型进行了症状描述和注释。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中西医并重”的国家战略指导下,中医药纳入国家糖尿病防治体系,逐步形成了我国特有的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协调发展的糖尿病防治模式。国家医保目录纳入了多个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中医药在我国糖尿病防治体系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一、更新要点解读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证据日渐增多,我们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的基础上,对相关证据进行了更新,对证据水平较高者给予推荐。指南药物推荐,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医保目录》收录中成药为主,遵循“循证证据+中医优势+疗效特色”的原则,参考发表的高质量中国原创论文、级别较高的循证证据、较高的临床可及性(基药/医保/大品种)和行业标准推荐(指南/共识/标准/路径)。
1. 糖尿病前期:治未病是中医特色之一,对生活方式控制不佳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可配合中医药治疗,如金芪降糖片、天芪降糖胶囊可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
2. 糖尿病期:中医药发挥协同降糖、改善症状和体征、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如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表明,津力达联合二甲双胍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提高 β 细胞功能指数及胰岛素敏感性,并明显改善口渴、乏力、便秘等症状。Meta分析表明,津力达联合多种常规降糖治疗,均可发挥“增效”作 用,进一步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改善胰岛功能,减轻体重。参芪降糖颗粒、天麦消渴片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改善气阴两虚证相关症状。
3. 糖尿病并发症:结合循证临床实践,对目前临床无特效手段、中医药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并发症进行治疗推荐,为临床提供更多选择。如对糖尿病肾病,渴络欣胶囊改善早期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兼血瘀临床症状、肾脏功能和微量白蛋白尿;黄葵胶囊联合常规治疗可降低蛋白尿和血肌酐。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芪明颗粒能改善糖尿病视网膜循环,减轻缺血损伤和黄斑水肿;复方丹参滴丸改善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木丹颗粒改善患者四肢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提高神经传导速度。
4. 非药物治疗:结合临床实践和证据检索结果,本次更新对针刺和中药熏洗进行了推荐。针刺可降低血糖、改善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肢体疼痛、麻木、僵硬等症状。中药熏洗和足部穴位刺激可增加神经传导速度,降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疼痛评分。
综上所述,新版指南的“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章节,遵照循证证据,保持中医特色,结合临床实践,以目前已有的指南和共识为基础,广泛发动中、西医糖尿病专家参与,求同存异,在中医药定位、非药物治疗、新证据补充等方面上做了更新和修订,突出了中医药在我国糖尿病治疗体系中的临床作用和价值。